跨国采购报告 2022
4 November 2022
新年伊始,人们正憧憬世界经济从新冠疫情的负面影响中逐渐复苏。二月份突然爆发的俄乌冲突,却为原已脆弱的全球供应链带来全新挑战。战事对传统物流路线造成严重影响,阻碍货物顺利交付,同时推升能源、食品和其他商品价格。例如,美国通胀持续高企,6月份的年通胀率达到9.1%,创超过40年来新高。
生产和采购成本飙升,让服装和鞋类供应链持续受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棉花短缺刺激棉花价格上涨,棉花价格指数( Cotlook A 远东指数) 于5月初攀升至11年来新高。期后,棉花价格因全球需求减弱和产量上升而稳步下降。
为帮助低收入劳工应对生活开支上涨,很多服装生产国大幅上调了最低工资水平。截至2022年10月,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监测的 23 个服装生产国中,有19 个国家提高了最低工资,包括柬埔寨、中国、埃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莱索托、马来西亚、毛里求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土耳其和越南。其中,土耳其在今年内两度上调最低工资,较去年水平上升94.7%,而海地则将其在2019年设定的最低工资水平上调37%。
货币方面,美国联邦储备局为了遏制通胀,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催生强势美元,美元指数更于9月底上升至20年来新高。2022年首8个月,亚洲货币兑美元大幅贬值,包括土耳其里拉( -28.8%)、孟加拉国塔卡(-9.7%)、人民币(-7.8%)、印度卢比(-5.5%)、印度尼西亚盾(-3.9%)等。厂商要面对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以及买家的更多议价。
与此同时,中美关系日趋紧张,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美国目前正在对向中国进口货物开征的301条款关税进行四年一度的审查,而其新订立的所谓“强迫劳动预防法”于6月21日生效,禁止从新疆进口棉花及其他产品。在此情况下,很多时尚企业被迫继续分散采购基地。在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初期,中国约占美国纺织品及服装进口份额的37%。到2021年该占比下降至28%,而2022年首8个月则进一步下降至25%。其缺口由亚洲其他国家如越南和孟加拉国填补。尽管如此,中国仍保持其重要的服装采购基地地位,同时也继续分散其出口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
随着新冠疫情的缓和,世界各地也陆续重新开放。这不但有助纾缓供应链瓶颈问题,也带动很多国家出现报复性消费。今年以来,时装零售市场销情畅旺。然而,面对通胀水平的不断攀升,消费者将转趋谨慎,预计时装零售需求亦将有所放缓。
在过去一年,多个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议生效,推动现代和全面的多边贸易体系建设。其中,《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于今年1月1日生效。当所有成员国完成批准程序后,就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和贸易额而言,协议涵盖区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今年重要的贸易协议进展还还包括:《中国—柬埔寨自由贸易协议》于1月1日生效;《印度—阿联酋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于5月1日生效;由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于5月23日启动;英国于8月15日推出“发展中国家贸易计划”;欧盟和印度重启自由贸易协议谈判。
国内政策方面,各国纷纷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出税务减免和其他优惠措施,以增强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例如,中国发布《国家公路网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国公路总规模将达46.1万公里,比现时增加7.9万公里;孟加拉国将其纺织业现时享有的15%优惠公司税率,延长实施三个财政年度,以加强“孟加拉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而菲律宾则准备在吕宋岛北部设立全新的“区域纱线生产和创新中心”,以促进区内的纺织研发活动。
展望未来,全球性的高通胀引发金融紧缩,加上近月俄乌战事升温,全球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而有效控制通胀水平亦需时日,消费者必然会减少非必要消费,企业则面对成本上升压力。在动荡的“新常态”下,服装供应链需要提高速度、增加弹性和加强稳健性。时尚企业或采用近岸和在岸策略以提高产品上市速度和合规性,或因供应链受扰乱而继续分散采购基地。无论如何,亚洲在劳动力及营运成本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而且拥有高度整合的区域性供应链,能提供采购弹性和灵活性,因此仍将是时尚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而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国,中国将继续是亚洲服装出口国家的主要纺织品供应国。“中国加一”或“中国加多”在短期内将继续为主要的采购策略,并为整个亚洲带来庞大机遇。